木瓢小记
发布时间: 2017-12-15 | 101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今年农历三月份我得到了一把木瓢,这木瓢是南非的一位叫杨意远先生送的。意远善书画,早年有人求字,意远断了宣纸,在南非又买不到,正好我有,送他了半刀。这件事意远一直耿耿于怀,念念不忘报答我。去年冬天,他送...

今年农历三月份我得到了一把木瓢,这木瓢是南非的一位叫杨意远先生送的。


意远善书画,早年有人求字,意远断了宣纸,在南非又买不到,正好我有,送他了半刀。这件事意远一直耿耿于怀,念念不忘报答我。去年冬天,他送我两幅字,说是;‘乞丐送礼半碗汤,秀才人情纸半张。’还我了人情。本来这件事就过去了,谁知他今年又送给我一把木瓢。木瓢无多大用处,可他就能化腐朽为神奇,在木瓢凹处刻了有火柴盒大的两个篆字‘足矣’落款;来群雅玩,意远刻赠。并且在字上涂抹绿漆,使这两字格外醒目。送给我时还有诗为证;‘落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一钵饮足矣。’开始我没在意,当他用京腔韵味十足地吟过这诗后,我才感到这把瓢有了深刻地含意。
意远;‘这瓢可是你刻?’
   “不是,是在约堡城西跳蚤市场买来的。”
    “多少钱?”
    “五个蓝特。”
    “卖瓢的是何人?”
    “象是一位落泊的白人。”
    “你可曾问过这木瓢的来历?”
    “没有,这木瓢的英文单词我都不知道,如何问法!
    “噢!原来如此。”
    我拿着瓢,仔细看着,瓢大如手,是一种上好木质刻成,敲其声丁当作响,虽说木刻,但瓢形瓢状,一模一样,瓢把处有些弯翘,弯翘的非常可人,使这瓢顿然有了灵气。
    瓢是中国民间过去用来盛米舀水之物,中国人把藤架下地葫芦一分为二,用在生活中,既实用,又不花钱,难道外国人也用,不用要它干嘛!
在南非跳蚤市场,常见到一些木刻木雕,有的具体生动,有的夸张传神,有的抽象而达意,可从来没见过谁刻把木瓢来卖。
    正是这无中生有,才让我产生好奇......
    瓢已增我,我就是瓢的主人,无论瓢有无历史,不管它出自于何处,意远已经美化了瓢,赋予了瓢艺术生命,就平意远鼎鼎大名,就平意远两个篆字,这瓢便有了玩赏价值。我小心地把瓢收藏了起来。
    瓢现在就放在我的书房,高兴时不由得用手摸一摸,玩弄一番,无聊时,走进书房不写不画,一手握瓢做几个盛水舀米动作,动作大幅度夸张,有时连自己都觉得好笑。来客时,我有意摆在桌上,以瓢为话题,说上一阵。客走后,我将瓢束之高阁,挂在墙脚,很有回归自然的感觉。生意好时,我道声足矣,表达我知足之意。生意落时,我叹声足矣,表达一种自慰。然而,人心无底,生活正好过,贫富差距这么大,谁能真正做到一瓢足矣呢?经商的,圆的是发财梦,留学的,圆的是知识梦,打工的圆的是未来梦。人人都在不断追求,艺术追求是一种境界,商人追求是一种利润,亿万富翁还拼命赚钱,大学毕业了还要读研,读博士生博士侯,这是为什么,只有当事者心里最明白。所以二等和尚不知道一等和尚念的是什么经,区长咋能知道省长的想法呢!
    瓢是好瓢,诗是好诗,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

上一篇: 听琴
下一篇: 闲话住楼

关注我们
扫二维码

QQ:624502475